青立會於6月4日至桃園永豐高中進行第四場專講,專講對象為高一心理學選修課19位學生。本專講分成兩個部分,首先由青立會—陳旺德研發長簡介青少年自立教育「身心健康」篇章內涵;第二部分,由廢墟花園心理諮商所—林岱樺所長/諮商心理師以人際界線為主軸,討論如何在有線互動中好好溝通,建立健康、適合自己的關係與生活。
第一部分專講,旺德研發長首先和同學探討、辨識情緒、了解憂鬱症和焦慮症等議題,進一步介紹了身心科的諮詢服務,提供當代青年常見的健康與心理議題的成因探討與相關保健策略,裨益同學建立正向、健康、有效經營人際關係的生活方式。
過程中,介紹了情緒主要功能,如何透過辨識及處理恐懼、喜悅和焦慮等基本情緒,來實現生存、尋求生活的意義及維護自身安全。以看見、接納、理解、因應,找到與情緒共處的原則。尤其著重在如何進行有效的情緒紓解,以管理個人的情緒健康。
針對憂鬱症和焦慮症,研發長介紹相關網站說明大眾對於兩種疾病的迷思及自我求助的策略。我們也認識到焦慮是由於對社會競爭力不足或錯失社會關係的恐懼生成,提出如何透過調整過度比較心態,並將焦點轉向自我成長,以及實際了解社群資訊的真實性,來緩解坐立難安的焦慮傾向。
接著,研發長引導大家透過「冰山理論」了解我們的情緒行為,並不只是冰山的冰面部分,潛在的情緒、想法、成見等如同冰山下的部分一樣,對我們的情緒行為產生深遠影響。我們希望參與者能理解到所有人都有著共同的需求,如愛、關注、價值感、被認同、自由、接納、歸屬感、需求獨立及安全感等。最後,盤點如何拒絕他人的方法,以及維持健康人際關係的三項原則。
在第二部分的專講,由廢墟心理諮商所所長林岱樺心理師以「坦而不『沉』,在有『線』的互動中好好溝通」為題,和同學聚焦各種邊界感為切入點探討各種身心議題。首先,林所長分享自己從小學開始立定目標,選擇心理工作志向,最後在諮商界工作二十多年的心路歷程。諮商所的名稱「廢墟花園」是指涉每個人內心思緒裡那塊崩壞之地,而在碎石縫隙裡順其自然、沒有框架生長的雜草小花,像是每個人獨特的自我,林所長期許每朵小花能都有欣欣向榮的生命力。
由於有同學在二月專講中分享未來希望成為諮商心理師,林所長也在此次專講回應諮商心理師的真實生活。心理學大師阿德勒說:「所有的痛苦都來自於人際關係。」而成為一位諮商心理師,要揹負著許多人的苦痛,但是,你不僅只是一位諮商心理師,你還有其他的社會身分,其他的社會身分、人際關係和諮商師的工作內容可能是有衝突的。這些都是從事助人專業需要考慮的面向。
林所長也分享,生命中碰到的每個人都會對你造成影響,你遇到了誰,你可能變成誰。身為一個諮商師要像千手觀音一般,具備許多種能力以應付不同社群團體的需求。在目前這個世代,年輕人放棄「內捲」(中國流行語,表示付出大量努力卻因遞減定律而得不到等價回報,必須在競爭中超過他人的社會文化),覺得生活太無聊沒有目的性,生活中最有趣的事大概就是划手機。期待各位同學更關注個人失序歷程,找一個自己覺得安全、能夠信任的人來分享生活中發生的事。避免用極端傷害自己的方式來因應內心的挫折感和苦痛。透過濫用物質、自傷、過度飲食等方式的因應,會導致生理、心理的沉迷。
林所長分享了許多在治療室內、生活中發生的故事。治療室是一個提供安全的人際關係,讓個體可以發展自我的空間。諮商師和個案是一組特殊的人際關係,個案會在治療室內敘說各式各樣的沉迷和秘密。這些沉迷可以用「超越界線」的觀點理解,例如:失去對自己身體的感覺—產生容貌焦慮,像是在健身房中的過度訓練(已超過身體的負荷);對於物質的依賴—因為同儕、自己好奇、無聊而娛樂性用藥。在人際中有社會界線,多少距離是太靠近,太靠近是什麼感覺?你能不能信任身邊的人在越界之前停下來?
在專講中也深入探討了邊界的概念-自我與人際之間的界線。專講裡討論了身體、智力、情感、性、物質及時間界線等概念和意義。林所長闡述了如何尊重這些界線,並深入探討侵犯這些界線的行為與可能產生的後果,釐清這些界線的重要性,思辨它們如何對個體和社會發展歷程帶來深遠影響。
這場專講希望讓青少年學習如何辨識和管理情緒,理解並調適、應對憂鬱與焦慮等情緒壓力,維護身心健康,並在人際互動中獲得積極成長。儘管以人際邊界為題,卻涵蓋了許多更深層面的議題,從身體、智力、情感及性的角度探討邊界的設定與重要性,讓我們更深入地了解如何不超過自己的界線,並適當地在人與人之間劃定界線的過程中,建立更好的生活。
我們理解到,所有的情緒都有其存在價值,我們必須尊重並正視自己的內在感受,同時學習管理情緒,以使身心健康。本次專講是青立會在永豐高中112學年最後一場專講,同學在過程中熱情回饋講師的問答活動,十足感恩,希冀青立會和永豐高中日後還有更多合作的機會,將自立意涵播種學生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