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午後,聯合勸募支持青立會辦理第三場社會關懷領袖培力工作坊在7月31日(三)於「Happ. 小樹屋—木棉」召開。本次工作坊邀請台灣桃湛公民培力協會副理事長,同時也是兒福聯盟的社工專員——黃靜盈擔任講師,分享個人參與社會行動的啟蒙經驗,並由青立會陳旺德研發長帶領學員討論、表達個人煩惱與在乎的事情,以及票選未來工作坊預計參訪的社福單位。5位學員參與十分熱絡,著實體現領袖工作坊的規劃初衷——肯定自我、促進交流、關心社會。
黃社工曾任三屆「高雄市政府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促進會」的兒少代表、一屆中央兒少代表,關心社會公共事務的她,曾創辦一本名為《社工蝦米》刊物,仔細記載學習成為助人者的道路上,除了正規學院培訓的社工師,更有許多在社會各個角落勤奮耕耘,實踐進步永續價值的社會前輩,他們追求公義,不害怕與強權對抗,也能溫柔對待工作夥伴。隨後因緣際會參與關注公益的新興媒體《Right Plus》,擔任專欄作者、實習編輯、Podcast主持人,目前還發展斜槓事業——販售代表台灣某一時期女性爭取權益象徵服飾——旗袍,並將部分利潤捐助公益組織,同時也協助宣傳其核心理念與服務。
「很多公共議題關注都是從日常生活的的靠北開始」、「人權總是要在失去時才能體會到」……這些都是出於黃社工的肺腑之言,相當契合青立會辦理社會關懷領袖培力工作坊的初衷與目標。她分享如何從寫學校週記開始,表達自己關心和在意的議題(例如:學校門口交通人車來往缺乏規劃),與班導的來回問答中,逐步鋪墊邁向關心社會議題的道路。在高中經歷與目睹校園規訓學生的種種不公議題,不少學生面臨憂鬱、尋求自殺的窘境,她勇敢為自己和同學發聲,並主動報名、遴選為高雄市兒少代表。
甫建立制度的兒少代表,仍有著公務員開會的拘謹、枯燥、制式氛圍,吸引她繼續留下的原因僅剩下好吃的便當和可以少上幾堂課,社工的角色僅限於訂便當和借會議室。但因著高中所經歷的難過與憤怒經驗,她秉持著目的感再次擔任兒少代表,並接任總召,「我需要發聲、我需要改變、我需要被聽見、我需要被看見,」是伴隨她從關注個人走向為社群倡議之路的重要動機。
攻讀社工系、從事兒少領域社工、兼職關心公益媒體工作、創建刊物、發展社會企業……等生命發展規劃,皆因著關心自己和身旁朋友所煩惱和在乎的事情出發。例如:她在中央兒少代表任期內主導兩項提案,其一是高中生憂鬱和自殺議題嚴重,遂提出改善「兒少心理健康」制度,隨後促成衛生福利部提供青少年三次免費心理諮商福利;其二提出「月經貧窮」倡議,她看到身旁女同學缺錢未能買足衛生棉,一天僅用一張勉強應付,也看到正規教育課程常被借去考試,沒有教導月經和夢遺該怎麼辦的知識,最後促成不少學校和社區有免費的「共享衛生棉箱」。黃社工的專講,提供兒少從「自己有感的事情」為始,啟動社會關懷行動的最佳示範,深受在座學員感動與鼓舞。
為回應參與學員表達希望有實際社會關懷行動的需求,本次工作坊也特別規劃參訪社福單位票選活動。青立會特別整理八個議題與可以參訪的單位,包括:關心愛滋、無國籍兒童議題——「台北市關愛之子家園」;長期倡議跨國移工權益——「台灣國際勞工協會」;全球共同關注氣候變遷與環境保護的知名組織——「綠色和平」;關懷支持街友/無家者需求——「人安基金會-萬華平安站」;提供老人長照服務——「失智老人基金會」;串聯社區在地社福組織最佳示範——「萬華社區協力聯盟」;關懷流浪貓狗的社會企業餐廳——「浪浪別哭」。在一人兩票及一起行動的共識下,學員票選最想參訪的單位是關懷流浪貓狗的社會企業餐廳「浪浪別哭」;展示台灣婦女運動及性別主流化推展成果——「台北市婦女館」。青立會將聯繫與規劃參訪行程,並邀請大家一起討論好奇和關心的事情,讓社會參訪活動更有意義。
因著前段黃社工的精采專講,後段由陳研發長帶領學員一起書寫、繪畫個人今年到目前為止最煩惱和在乎的事情。在場學員因為多數目前都還在育幼院生活,他們最關切的是日常生活中各種缺乏彈性、個性化的規範與互動。例如:有學員分享機構會限制手機使用時間,並限定只能在學校和工作兩個正規用途;外出申請程序繁瑣,還要評估個人表現;零用金每週僅有150元,每月四週加總根本不夠花用,特別是想要買品質好的禮物給朋友(因為朋友總會在他生日時買很好的東西給他);機構不開放滿16歲的自己打工,我想要打工存錢;我的夢想是唱歌,除了唱歌,對未來沒有目標,但在機構根本沒有環境可以練唱,很容易因為干擾到他人而被禁止;我已經表達自己的想法給育幼院老師,但他們只是應付了事,沒有真正改善問題。
現場也有一位來自一般家庭的學員,他分享自己的煩惱是高中所學的內容與大學科系大相逕庭(高中-戲劇;大學-藥學),很擔心跟不上同學的進度;因為要去南部念書,需要騎機車,而居住地沒有練騎的機會,擔心自己考不到駕照。另外,他最在乎的是父母和自己的健康,家人身染癌症和工作操勞、早出晚歸,他希望打工,幫助家人分擔部分經濟壓力。這位學員的脆弱處境相當令人疼惜,青立會將與其保持聯繫,在有必要時提供協助。
學員表達個人經驗的過程,陳研發長特別教導有效表達的方式及國際上普遍認可的兒少參與應該具備的要素。前者,包含七項原則——描述事實、表達情緒、說出需求、增強動機、記住初心、表現自信、釐清責任;後者,涵蓋四大要素——空間(安全、包容的環境)、發聲(協助兒童表達意見)、觀眾(傾聽兒童想法)、影響(根據兒童觀點,採取行動)。上述提點不僅是兒少本身可以經常練習的方向,也是所處家庭環境和成人應該留意和調整的目標。
學員針對本次工作坊的講師、活動滿意度均給予一致5分好評;對於整體學習目標成效自評也有4.75分良好效益,並紛紛表示願意持續參加活動。
青立會作為這群學員生活圈的局外專業團隊,能做的就是好好討論他們的煩惱與在乎,並有機會邀請成人一起參與對話,有正向成人的故事分享,相互交流激盪,期待種下改變生命發展的種子。我們邀請學員先從照顧自己開始,好好理解自己的經驗,學會表達和溝通,進而啟動關心與改革社會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