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臉書分享 line分享 推特分享 微博分享 複製網址

【活動報導】社會關懷領袖培力工作坊06

參訪浪浪別哭 見證分享帶來影響的領袖實踐真諦

蘇莉雅社工督導分享生命經驗 蘇莉雅社工督導回答學員的好奇與疑問 浪浪別哭台北店店長親自分享流浪犬貓議題 學員邊享用餐點邊聆聽店長分享流浪犬貓議題 學員接觸浪浪別哭的待送養的犬貓1 學員接觸浪浪別哭的待送養的犬貓2 學員接觸浪浪別哭的待送養的犬貓3 浪浪別哭一隻在休憩的待送養浪貓 浪浪別哭店內布置-十二夜電影-以領養代替購買 學員與店長在浪浪別哭店內合影

青立會今年暑期辦理社會關懷領袖培力工作坊在8/21(三)畫下完美句點。本次工作坊邀請中華育幼機構兒童關懷協會(CCSA)萬華家庭處堉中心——蘇莉雅督導擔任青少年的社會Mentor,分享自身踏入兒少社福領域的初衷,並透過辦理「兒少保護與創傷復元」展覽,述說社會實踐的歷程與滋養。青立會陳旺德研發長除了闡釋領袖的基本特質與素養,並且和施子筠專員帶領5位學員參訪「浪浪別哭社會企業——台北店」,落實社會關懷的第一步,在與浪浪們療癒互動後,彼此帶著期許、感動及滿滿收穫,邁下人生下一個階段的里程碑。

蘇督導和大家分享自身踏入社工領域的初衷來自親戚的「異常」與照顧需求。那位親戚從小就像一部香港電影《肥貓流浪記》的主角,需要額外的照顧和支持,在每次家庭聚會時,莉雅都會主動給予關心和幫助,她感受到那位親戚與自己的不同,親眼看見家中長輩對他的排斥與其原生家庭的隱藏。這讓莉雅體悟到,許多人縱然物資相對充足,但是情感上的同理和支持卻相當匱乏,這使得她選擇社工作為職業,並且進到成年智障者庇護相關工作,了解、學習這群人是如何被社會接住、對待及支持。

蘇督導後來選擇踏入兒少保護與家庭處遇領域來自台灣社會的大事件對自己生命與服務的深刻影響。十年前(2014)鄭捷在臺北捷運車廂犯下隨機殺人事件,造成4人死亡、24人受傷,這個事件發生後全國譁然,紛紛追究他的暴力行為及公共安全的漏洞。蘇督導反思到,很少有人探討鄭捷成長過程孤獨與缺乏理解。她開始思考生活中是否存在那些內心處於掙扎狀態卻經常被忽略的青少年?他們所經歷的孤獨、絕望是否在某些時刻可以被接住?這些問題都讓她重拾對社工的熱忱,除了希望能幫助那些被忽視的青少年,更希望改變一個人所處的家庭,因此投身兒少保護與家庭處遇工作,並持續燃燒生命至今不輟。

蘇督導在從事兒少保護工作中體悟了若干社會服務的關鍵議題。首先,從通報到處遇的過程,不僅是關注受虐事實本身,還要深入了解家庭內的互動與動力。再者,要了解家庭需要從關注「問題行為」位移到「所處系統」的理解,不只聚焦單個家庭成員的行為,還要掌握整個家庭系統如何運作。第三,探索生命歷程的意義,它們如何塑造個體現在的行為。第四,省思在複雜家庭與社會關係的社會福利服務中,社工的角色,如何不斷提升專業的知識、敏銳的同理心?如何在通報與處遇中找到妥適的工作關係與節奏,這些都需要更多經驗與時間的累積。

專講尾聲,蘇督導以在2023年辦理「兒少保護與創傷復元」展覽為例,具體說明如何從專注個案及家庭服務到與社會大眾溝通重要的社會議題──喚起大家對家庭暴力及童年逆境經驗的反思。首先,具體行動之前都需要有需求評估,以此展覽為例,依據服務家庭的經驗,發現多數的家長是在乎孩子的需求,只是非常需要他人引導、協助及支持,那個角色不僅是社工,還包括社會中的每一個人,若能透過大眾都能輕易參與的展覽,喚起他們對家庭暴力的多元認識,或許便能在他們心中種下兒少保護的種子,回到每個家庭互動中,發芽茁壯。再者,著手盤點展覽相關的利害關係人,如何各司其職並共同合作。接著,就是一連串從投入、產出到成果的工作歷程,要考慮有多少經費、人力、工作事項、規劃哪些活動、細分展覽區域主題、展覽內容(文字、資訊、圖表、情境體驗……等)、有多少觀展者、對觀展者的實際改變是什麼、社會大眾的參與行動有哪些……這些經驗,都可以讓在座學員了解到,原來社會實踐的形式相當多元,但是過程的準備都需要跨領域人才的合作,並且要有清楚的工作架構和流程,最後大家一起完成重來沒有做過的事情,成就感總是令人滿意。

在蘇督導精彩的生命故事與社會實踐經驗分享後,陳研發長接著與大家總結六場次工作坊安排社會Mentor經驗分享,共同提到的領袖特質,也是青少年自立教育的核心素養。自我認同(學習自我尊重與自我照顧)、良師益友(學習廣結善緣及與人合作)、目標願景(找到生活方向及生涯目標)、知行合一(學習善用知識並勇於行動)、感恩服務(珍惜感謝一切滋養,有能力和機會,願意服務社會)。陳研發長最後和大家分享:「你們將來都是社會重要的領袖,值得過更好的生活,期待你們和志同道合的夥伴一起培養能力,找到有意義且喜歡的樣子。」

結束專講討論環節,迎接學員最期待的社會實踐行動──參訪浪浪別哭台北店。浪浪別哭是流浪貓狗的中途之家,也是一間簡餐店。陳研發長、施專員帶領一眾學員自行搭公車前往,並透過訪談台北店長,更加了解台灣流浪貓狗的現況與值得關注的議題。

在台灣,流浪動物問題已經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社會議題。根據統計,全台約有15萬隻流浪犬貓,而32間公立收容所目前僅能收容7,000隻。每隻雌性犬每年能懷孕兩次,每胎最多可生下14隻小狗,這種高繁殖率加劇了流浪動物的數量。由於流浪動物的源頭控制困難,政府已經開始推動相關修法,包括強制性晶片登記、飼養規範及節育政策,以期根本改善流浪動物的現狀。此外,倡導正確的終養觀念,並加強節育措施,也是目前救援工作的重要方向。

為了提高流浪動物的送養機會,近年來一些機構開始探索新的模式。例如:實施社區TNR(捕捉、絕育、釋放),雖有效控制部分地區的流浪貓狗數量,但仍有不少阻礙待克服。相信動物協會統計2018~2021年針對台北、新北、基隆家訪結果發現,街頭上的遊蕩犬中,約50%是放養犬,這些放養犬貓有人餵食,但主人卻放任他們在街頭交配不結紮,導致在實施社區TNR還要經過主人同意,但主人通常不願意支付結紮費用,並存在固有觀念。

有不少愛爸愛媽選擇結合餐廳服務業,增加流浪犬貓的曝光機會。這些機構透過介紹潛在領養人來提高送養率,並致力於改善流浪犬貓的形象。然而,流浪犬貓在適應新環境時常常會出現情緒行為問題,如自殘或咬人等,因此需要細心的適應計劃和長期關注。這種方式不僅提高了送養成功率,也增強了公眾對流浪動物的理解和關懷。

九年前,一對老闆夫婦開始嘗試將餐廳與流浪動物救援結合起來,這就是「浪浪別哭」的創立來由,此創新做法在當時並不常見。目前在台北店有一隻成犬、三隻幼犬及十隻貓,並建立穩定的送養循環系統,不僅改善了流浪犬貓的公共形象,還增加它們的送養機會。這對老闆夫婦深知流浪犬貓需要重新適應新環境,並計劃好它們的未來發展,確保它們能夠健康地融入新家庭。

養一隻流浪狗的費用並不低。例如:一隻20公斤的流浪狗每月飼養費用大約在7,000到8,000元之間,而如果以驕養的規格來看,費用可能高達1萬元。對於有意接近流浪動物的人士,應該注意不要輕易嘗試與其互動,因為你不了解牠的個性和狀態。了解流浪動物的肢體語言和情緒信號是非常重要的,這樣可以有效避免不必要的風險。養米克斯的經驗也表明,對於流浪動物的飼養需要持續進修和準備,才能更好地照顧它們。

這對老闆夫婦都是白手起家,目前在台北、台中及台南開立三家店,他們認為這是最理想的狀態。因為中南部領養意願因素不同,有些流浪貓狗在北部長期滯養,遷移到中南部,有時候能在短時間被領養。三個區域對於領養流浪貓狗的偏好、習慣有所不同,跨域佈點,能夠有效提升送養機率。

他們致力於為浪浪送養市場布建正向的流動循環,幫助更多流浪動物找到新家。對於未來,他們表示:「放下個人的喜好,成全貓狗的生命。」希望能夠持續做下去,並把這份事業做到最好,能在自己選擇的領域中發揮最大影響力,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透過實地參訪、訪談店長並享用下午茶點,學員紛紛正向回饋:「第一次來到這裡,真的很開心」、「我覺得很自在、很放鬆、餐點很好吃」、「學習到要把狗當成人看待」、「很喜歡這個活動,學習很多,希望可以繼續舉辦」。為今年度社會關懷領袖培力工作坊畫下完美句點,期待自立教育的精神如同種子,在每個學員的心中發芽茁壯。

我要捐款
回到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