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臉書分享 line分享 推特分享 微博分享 複製網址

【活動報導】青立會 x Only實驗教育 自立照護專訓 01

北北基桃29位國高中師長、社工與心理師齊聚一堂 探討如何陪伴拒學生轉自學到自立發展

蕭老師詢問在場有多少學員是拒學生家長 Only實驗教育創辦人兼本系列工作坊主要講師——蕭典義老師 拒學生身心靈平衡方程式:自我覺察+興趣+熱情+社會公益實踐+學生技能變現 蕭老師大兒子蕭為中分享自身拒學、自學、巴西交換到特殊選才經驗 讓為中透過特殊選才錄取國立海洋大學的戰服 尋嘗日:生活興趣探索卡 蕭老師太太教導學員如何操作牌卡 蕭老師一家與青立會陳研發場合影作為上半場專講結束的紀念 台灣家長教育聯盟秘書長李昭瑢老師引導學員撰寫與實踐自學計畫書 李老師與學員討論自學計畫書內容該如何制定,過程充滿互動 青立會陳研發長介紹Z世代的多元困境 青立會製作的線上自立教育教材、Podcast及《說說BAR!》LINE專線諮詢服務 蕭老師、李老師與陳研發場合影,11/9專講圓滿落幕!

青立會首次與Only實驗教育合作,於11月9日在臺北市非政府組織會館與29位關心國高中生拒學議題的老師、家長、社工及心理師一同學習如何陪伴拒學生轉自學到自立發展。本場邀請Only實驗教育創辦人——蕭老師曾經照顧拒絕到校學習的大兒子蕭為中分享過來人正向翻轉見證,以及台灣家長教育聯盟秘書長——李昭瑢老師引導學員撰寫自學計畫書。學員熱烈響應、交流,活動圓滿落幕。

拒學生家長先照顧好自己 才能好好陪伴孩子

活動一開始,蕭老師首先釐清學員對拒學的刻板印象:不上課不是沒出路、孩子拒學不是拒絕學習,而是拒絕去學校;傳統的學校按表操課,課程以教師為中心走向、一綱多本的教程設計缺乏讓學生自我覺察的機會,慢慢抹煞孩子的興趣和熱情,導致從課綱體制走出來的學生變成一群不明白自己到底要的是什麼、只追求第一,沒有獨特性的籠中之鳥。

面對孩子拒學,蕭老師是過來人,他強調家長絕對不要責罵孩子,而是應該先安頓好自己,並評估個人自學新路,學生能以高中畢業,前提是要能找對方法。而Only實驗教育有辦法讓孩子重拾學習的熱情是因為他們採用了「生涯規劃」與美國教育學家約翰·杜威的「學校即社會、生活即教育」之理論,以學生的自我覺察為出發點,主張自學課程可以不照課綱,連結學生興趣,從無綱無本的課程中學習18學群;蕭老師補充到:「孩子一定要能經濟獨立才能真正獲得自立的能力」,這也是他自學課程的設計根本,讓學生透過鑽研興趣進而培養變現的能力,也就是就業力。

蕭老師兒子從拒學到自學 以特殊選才考進國立海洋大學

在陪伴拒學生時,Only實驗教育團隊總是會先問他們有沒有睡飽,並分享拒學生的人生三階段目標:活下來(找到生命的價值,好好地活下去,要覺得世上是有趣的)、身體健康(保持健康才有力量,朝理想的生活前進),以及身心靈平衡(在自我實踐的路上維持身心靈的平衡)。光用說的可能太過抽象,因此蕭老師特別邀請自己的兒子蕭為中為學員分享高中時期從拒學到自學再到自立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為中從小品學兼優,學習考試對他來說易如反掌,但就在高中一次去大阪自助旅行為來後,他開始思考去學校上課的意義,上學變得無趣,於是他頻繁請假,最終休學。這樣的決定使他的父母十分不能理解,母親甚至氣到踹門,父親則在某次酒後坦白自己的心痛,並要為中拿刀給他,他要用刀自傷;為中自己也不時常懷疑休學的決定是否正確,當同儕找他出去打球,他總要媽媽轉告自己不在家,因為拒絕的狀態、身材肥胖等外貌焦慮,在同學面前感到丟臉。

在拒學的的兩年裡,經過父母的鼓勵,為中結合自己有興趣的行銷專業,開始透過打工、參加人才培訓課程及考證照自學,並於2017年去巴西交換一年,當時的他只會一句葡萄牙語,落地後主動、努力與當地人打成一片,學習其文化及語言,同時推廣台灣文化。回台後,為中成為高雄市少年代表暨青年代表,還組織高雄市自學生同學會及畢業旅行,讓其他自學生明白自學路上不孤單。之後為中透過特殊選才申請大學,面試當天身著一件來自不同國家好友送給他的別針的西裝外套來包裝自己,並銘記父親交給他的「唯一」教育,也就是明白自己的SWOT、了解自己想選的課系、教授及課程規劃;當教授看到他的服裝,主動攀談了解他精采的拒學、自學及交換歷程。為中最後順利靠自學和特殊選才錄取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經營管理系,目前任職於一間大型國際物流公司的主管副課長,成為拒學生自立典範。特殊選才帶給為中最大的啟發是找到自己的唯一(優勢與機會),自然就會是第一;他雖然沒有照著傳統課綱、學校的框架走,但依然能獲得成功,而且心理健康、有幸福及成就感,因此不去上學不代表孩子沒有出路,前提是要能找對方法。

善用生活興趣探索卡與學生一起規劃自學計畫

為中分享結束後,蕭老師帶領與會者操作尋嘗日:生活興趣探索卡,讓大家從日常中喜歡從事的活動或從再熟悉不過的日常生活經驗中尋找出專屬於個人獨有的生涯樣貌,並融入在未來的實務中,設計出以學生興趣為本的自主學習計畫。首先,與會者被分成2-3人一組,每人須從每套52張牌卡中挑選出6-8張自己在日常生活裡喜歡從事的活動,例如旅行、網路、植物、身心靈、藝文及研究等牌卡,每張卡背面都列有數個挑選該活動卡的原因,每個人必須用螢光筆畫5-8個原因,每個原因後面都有一組分數。畫完後,每位與會者需用計分卡計算各分數個數量,重複的就累加,最後選分數前三高的三種類型,找到它們的類型卡內容,閱讀上面的「興趣偏好」、「技職15群科」、「大學18學群」及「參考職業領域」,就可與學生討論、規劃以其興趣為主的自學方案。此牌卡的優勢相較於傳統生涯測驗工具在於過去的工具設計著重在特定的興趣活動意味著特定的職業領域類型,例如喜歡寫作就適合當老師或作家這樣直接的連結,而不會把日常喜歡從事的活動列入工具選項中。在場學員施作後認為生活興趣探索卡有8-9成的精準度。

李昭瑢老師從委員關注焦點帶領學員撰寫自學計畫書

下午第一場次由台灣家長教育聯盟秘書長李昭瑢老師主講,引導學員撰寫與實踐自學計畫書。李老師首先定義自學計畫書是一份結合學生自主學習、掌握個人學習方向、學習節奏及學習內容的一本計畫書,呈現深度對話。接著,李老師發給每位學員空白計畫書。包含三大組成要件:學習日課表、學生現況描述表及學習內容安排表,並邀請學員在聆聽完講解後,都能在專講結束前練習製作出一份專屬學生的自學計畫書。李老師表示,學習日課表需考量學生實際執行情況做安排,不必像傳統學校的課堂一樣早上8點就開始,也不必每節都1小時,反而建議早上9點至10點開始;若學生有升學較急迫的需求,須考量學科/考科時間不宜過低。在面對心理脆弱,甚至有諮商經驗的孩子,李老師鼓勵老師及家長在製作學生概況描述表時可據實以報,目的是讓面試官了解該學生有支持系統,並有尋求奧援的能力。李老師補充到學生的個性將影響學習方式,他們的健康狀況與認知、學習時間節奏相關,其興趣直接決定學習方向,而學生的人際關係體現出他們與社會連結的情況,可能的影響或支援系統。

大家最關心的學習內容安排(課程安排),其包含實驗教育名稱、目的、方式及課程內容。根據李老師的建議,課程安排不一定要按照課綱,重點在凸顯個人特質,其原則是遵循德智體群美:德育是指不特別標出而能呈現在素養中的特點,智育是國、英、數、社、自,體群是體能活動或專長的運動項目,群育是指家事、社會參與及生涯發展,美育是音樂、視覺藝術、美術、舞蹈等,當然也可以依學生個人興趣增添其他課程,例如資訊或新聞媒體。課程安排的科目名稱未必是「國文」、「數學」,主要必須能表達課程重點,其教材若使用網路資源,要在學習內容安排表上附上網址,教法依實說明即可;網路師資不宜超過三科,且需取得合宜證明,一般家教老師未必勝任;評量方式以呈現、說明學生學習過程及成果為主,不必打分數,有回饋最佳。另外,學習成效需從知識與技能兩個面向表達,且需要量化數據,重點在於改變與預見方向。

之後的20分鐘,學員2-3人一組,根據李老師上述介紹的原則開始製作自學計畫書。過程中有人緊縮眉頭,表現出困惑,久久無法下筆,也有人討論十分熱絡,在很快的時間內就把課表、學生概況描述表和課程安排寫滿。最後只有不到五組的學員表示製作自學計畫書對他們而言是一件簡單的事,而大部分的學員認為自學計畫書的製作過程沒有想像中簡單。李老師分享自己從與學生會談時,就要與夥伴記錄學生所分享的事情,從中提煉精華並製作一份專屬於該位學生的自學計畫書,過程中至少要花4-6小時。

陳研發長分享13年育幼院成長經驗 探討Z世代青少年與自立發展議題

本工作坊最後1小時由青立會陳旺德研發長專講,他先是介紹青立會的服務對象,再分享自身自立的經驗。陳研發長在育幼院成長的13年間所經歷的挫敗和痛苦經驗持續伴隨至今、剛離開機構後生活全靠自己、在職場上遇到無數失望、疲憊、憤怒與打擊、遇到詐騙導致好不容易存到的積蓄被騙光,以及電腦硬碟燒壞,從大學到研究所奮鬥過程的資料全數喪失。然而,陳研發長認為自立是一生的功課,每個考驗都是鍛鍊和蛻變的機會——他補充到自己的大學導師是他生命中學術及自我照顧的啟蒙者、他在大學及研究所期間獲得自我照顧能力及充足的是會適應力、陳研發長也靠自身努力考取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或科技部大專生研究計畫獎金補助、研究創作獎;在這條路上,他找到對於助人工作的熱誠、專業、使命、動力及目標,養成獨立思考及正義感,在工作中學習訪談、研究、投書、發表及倡議,也練就了文字駕馭能力,成為自我對話、社會評論的重要媒介。

陳研發長接著介紹Z世代青年所遇到的多種困境,像是因從小生長在網路資源富饒的環境下,大量資訊圍繞在日常生活中,但媒體亂象、網路及AI詐騙層出不窮,而逐漸發展「眼見不一定為憑」的「後真相社會」。然而,社會大眾往往都是透過負面新聞展開對青少年的認識,像是青少年網癮、校暴、詐騙、性侵、鬥毆、物質濫用等,卻很少知道台灣青少年的優秀,例如9歲的海馬,他開發了Apple watch app-記帳程式,他的工程師爸爸在疫情期間為孩子開授程式課、 給足完整軟硬體設備、親自教導孩子寫程式語言, 孩子萌生興趣後,再依據個人的需求自主學習。 他花費半年的時間學習Python、ChatGPT等程式, 親自設計使用者介面(UI),終於成功讓app上市!還有高三生林子祐創「臺灣地震速報」APP ,數度登上天氣類下載排行第一名,以及28歲的妮妃雅, 奪下美國實境節目 《魯保羅變裝皇后秀》 第16季冠軍。

自立不代表靠自己獨自努力,陳研發長分享一段街頭健身的影片展示了自立教育的精髓——設立目標的同時,必先會遇到框架與挑戰,但這條路上若找到支持自己的同儕和成人,他們示範了達到目標的正確方式、引導我們不斷嘗試、試錯,默默陪伴我們走過低潮,在過程中鼓勵我們肯定自己;當最終大放異彩後,我們感謝生命中攜伴支持渡過難關的前輩和夥伴,並把自身的經驗用來幫助更多的人。陳組長舉例2024巴黎奧運運動攀岩男子金牌得主19歲的托比•羅伯茨 (Toby Roberts),因其父親擔心他在新冠疫情流行期間花大量時間上網玩遊戲而對心理產生負面影響,特別為他自製攀岩牆,透過正向、持續、穩定的引導與陪伴,羅伯茨慢慢愛上攀岩,經過不斷練習、精進,最終在巴黎奧運摘下運動攀岩男子全能賽金牌。事實上,自立如同攀岩者的安全繩,有牽引向上的力量,讓我們跌倒時不致墜落谷底、一蹶不振;自立也像馬拉松跑者的配速員 (pacer),他的工作是帶領跑者在指定時間完成比賽,所以必須非常了解賽道,並可在整個比賽中調整速度,提供路線資訊,在里程困難時,提供動能,調整比賽狀態、提升跑者的信心,並挑戰、成就更好的自己。

青立會製作獨一無二的青少年自立教材

要慷慨地把自身的經驗回饋有需要的人和我們所共同生活的社會並不難,一切皆由照顧自己開始——–人們往往最先關心與自身相關的議題,如容貌、興趣專長、愛情等,再擴大關心到家人、親戚、朋友、伴侶、同事等,最終因為在乎個人及身邊的人,開始關心與大家有關的公共議題,像是國家公共建設、交通安全、法律制度、物價、氣候環境、教育、國防外交等更宏觀的主題;於是你我的關注不再停留在微觀層面,而是慢慢關心宏觀的社會發展脈絡。陳研發長最後介紹青立會製作的線上自立教育教材Podcast及《說說BAR!》LINE專線諮詢服務,邀請與會者多加善用、分享給身邊需要的拒學生。

與會者紛紛回饋本次自立照護專訓增廣見聞、相當實用:「學習滿滿收獲很多」、「非常讚嘆蕭老師的系統,也感謝他為拒學少年所投資的心力,青立會的旺德也是相當佩服,後續希望能有機會加入團隊,一起為青少年服務」、「謝謝青立會舉辦這個研習,很有幫助」、「演講內容十分精彩,令我獲益良多!」、「謝謝您們提供這麼棒的課程與為進不了學校孩子所做的努力」、「有趣又深刻的分享,謝謝」、「受益良多,非常感謝!」、「得知新知識(自學的申請方式)」、「很感謝貴單位的用心」、「非常棒的資源,可以提供給更多需要的孩子」及「祝福國人不瞎忙,能自立,感恩各位」、「謝謝今天的講師,學到非常多,青立會的工作非常有意義,會列入十一奉獻的捐款單位!捐款」。

青立會是全台首個結合自立資源並關注拒學議題的社福單位,未來將持續走入校園推廣自立教育,還會與學校輔導室合作開創個人顧問及小團體自立培力計畫,希望能持續支持弱勢或難被定義之有需求青少年養成自立能力、長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本場次課程簡報

本場次活動影片

我要捐款
回到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