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臉書分享 line分享 推特分享 微博分享 複製網址

【活動報導】青立會 x Only實驗教育 自立照護專訓 04

一線照顧者、師長 聚焦拒學生轉自學到自立的關鍵議題

蕭典義老師專講如何陪伴字學生轉自學找回動機 蕭為中課長專講拒學、自學到自立的心路歷程 蕭典義老師解釋學生個人品牌行銷系統思考理念 蕭典義老師就蕭為中課長的學習歷程闡述行銷邏輯 鄭雅云老師解說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設計 李昭蓉理事長與鄭雅云老師解說學習歷程檔案的設計 蕭典義、鄭雅云、李昭蓉、陳旺德講師合照 陳旺德研發長專講自立教育 蕭典義、蕭為中、余莉瑩、陳旺德講師合照

在當前的教育環境中,越來越多的青少年選擇拒絕傳統的學校教育,轉向自學。這一現象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尤其是對於關心青少年權益的研究者和實務工作者而言,如何有效支持這些拒學生及其家庭成為一大重要課題。為了應對前述挑戰,青立會與Only實驗教育合作舉辦「拒學少年轉自學到自立實踐指南:量身打造青少年生涯發展系列工作坊」,旨在幫助拒學生及其家庭找到合適的學習方式,並促進他們的自立發展。12月14日辦理第四場次,有28位學員參加,其中包括5位拒學生的家長(國一、三年級及高二學生)、3位自學生的家長,以及關心自學和拒學議題的公、私立機構實務工作者,如社工、教師及諮商師等。活動設計不僅提供理論知識,也強調實踐經驗,使學員深入了解兒少拒學、自學及自立發展的支持資源與解方。

大環境快速變遷 教育也在變革的浪潮中前進

隨著社會的快速變遷,傳統教育體系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許多學生因為各種原因選擇離開傳統學校,轉向自學或其他替代性教育模式。這些原因可能包括學校環境的不適應、課程內容的不合適、個人興趣與職業規劃的差異及心理健康問題等。因此,如何理解和支持這些拒學生,成為社會各界亟需解決的重要問題。

Only實驗教育創辦人—蕭典義老師分享拒學轉自學攻略

Only實驗教育成立於高雄,致力於陪伴拒學生轉向自學。其核心理念師法美國教育學家約翰·杜威「學校即社會、生活即教育」,希望通過創新的教育模式來解決當前教育體系中存在的一些問題。Only強調以學生為中心,根據每位學生的興趣和需求設計課程,以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

隨著社會對於教育模式的不斷探索,我們需要更多平台促進對於拒學問題的認識和解決。蕭老師呼籲所有參與者共同努力,為孩子們創造更好的學習環境。隨後,分享拒學轉自學的完整攻略,並強調不同年齡階段孩子在自學課程中的目標應有所不同。他指出在國小階段不建議脫離課綱,確保孩子們有扎實的基礎知識,以應對未來多變的挑戰。反之,在國中及高中階段,隨著年齡增長教學內容應更注重學生興趣、脫離課綱,以發展孩子與社會連結的技能。自學不僅是知識的獲取,更是技能和價值觀的培養。希望通過Only實驗教育幫助孩子們找到自己的方向,提升自我的人生意義與目標感。同時,也強調家庭重塑的重要性,蕭典義老師提出照顧者應有「四心三順一彈性」,即對孩子有愛心、耐心、細心及同理心,在面對孩子時盡量順其自然、順性發展、順勢而為,更重要的是,永遠保持彈性。家長的觀念必須先改變,對於孩子拒絕傳統教育模式的理解和接納,是孩子能否成功自學到自立的決定性因素。同時重塑家庭關係,只有當家庭成員之間建立起良好的溝通和信任關係時,孩子才能在自學道路上走得更穩健。

27歲升任海運公司主管的蕭為中分享個人拒學轉自學到自立的蛻變歷程

聯興國際物流裝卸部代部主管課長蕭為中,分享自己過往的拒學經驗。他回憶,在高二時期經歷從模範生到拒學生的過程:由於沉迷小說、漫畫而成為拒學生。他描述那段時間內心的掙扎與孤獨感,早上解鎖母親的手機向學校請假,在高雄捷運上或市區圖書館中來回漂泊,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逐漸脫離現實的脈動,學業上一落千丈,在朋友邀約打籃球的時候也因為身材焦慮恐懼社交。

為中在父母全然的愛與支持下重拾信心,以「自我探索」為自學主題,透過一連串社區與國際活動參與,尤其是扶輪社的國際交換生計畫後,成功破繭而出。為中在巴西上一年高中,開始在語言學習上展現勇氣與熱忱,透過真誠認識別人的姓名和關係而習得葡萄牙語,重新找回自信。在探索過程中,他也開始盤點自身的優勢(Strengths)和機會(Opportunities),並透過父親教授企業管理概念──市場區隔(Segmentation)、市場目標決定(Targeting)、定位(Positioning),深入找到自己目標所在,有策略及方法地開發潛能、提升能力。為中分享,自學讓他能夠更深入地認識自己,過程中他閱讀哲學書籍並反思人生意義。他強調,自學是一條充滿挑戰但又充滿希望的道路,每個人都可以從中找到自己的道路。

李昭瑢理事長與鄭雅云Only實驗教育老師共同分享支持策略

為引導學員完整練習撰寫自學計畫書,邀請富有經驗的台灣家長教育聯盟李昭瑢理事長及Only實驗教育鄭雅云老師提供精采教學。李理事長指出,自學的終極目的是要學習經營自己人生的方法,而自學計畫書是一個表達想法、與人溝通的方式。孩子各方面的學習能力不盡相同,聽覺學習、視覺學習、還有操作學習等能力都有差異,學生必須學習面對生活的能力,以成為一個有用的人。自學計畫書不僅是文件,更是孩子與家長、老師之間深度對話的過程與結果。要清楚界定我遇到了什麼樣的困難、我是怎麼樣的人、我要如何解決我遇到的困難。鄭老師補充,在陪伴孩子自學的過程中,家長和教師應該扮演引導者而非單純的問題解決者,應該鼓勵孩子探索自己的興趣、一起了解未知的世界及可能的解方。

在實際演練過程中,學員彼此進行熱烈討論。許多學員分享自己的經歷和看法,有助於彼此對自學陪伴有更深地理解和支持。一位家長提到:「我希望能夠協助推廣自立、自學的議題。」另一位則表示:「感謝講師們無私的分享,對於自學陪伴有清楚的框架。」

Only實驗教育創辦人—蕭典義老師對於拒學生資源網絡的未來展望

蕭典義老師在活動結束時提出Only實驗教育未來的展望,深具省思與啟發性,也分享給所有關心此議題的家長和師長:

1. 倡議中輟生、中離生管理辦法修法,以保障這些孩子的基本權益。
2. 在台灣368個鄉鎮市區內建立地方創生服務團隊,以滿足不同地區孩子們的需求。
3. 創立實驗教育大學系統,以提供給孩子更多元化、高質量的教育選擇。

 

青立會研發長陳旺德分享自立教育內涵與資源

青立會陳旺德研發長分享他在育幼院成長的經歷與自立的心路歷程。他提到,自己在機構中度過了13年,過程中充滿挫折與痛苦,特別是在剛離開機構後,生活全靠自己,面對各種非預期災難,例如:詐騙和大量個人資料損失等。然而,他強調自立是一生的課題,每一次考驗都是成長的機會。他回憶起大學時期,感謝導師的啟蒙,讓他學會自我照顧與適應。他努力考取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並畢業。他在這段旅程中發現對助人工作的熱情與使命感,培養獨立思考和正義感,這些經歷讓他在研究及倡議方面累積豐富且不畏挑戰的能力。

陳研發長強調,自立並不意味著孤軍奮戰,若有正向成人的長期穩定支持,就能更有效地克服困難、找到生命出路。他以2024巴黎奧運金牌得主托比•羅伯茨為例,原本沉迷於手機遊戲的孩子,在父親的支持下逐漸愛上攀岩,最終摘得桂冠。此外,他呼籲家長與師長可以陪伴孩子從自我照顧開始,逐漸關心自己在乎的家庭成員和社會議題。陳研發長介紹青立會推出的線上青少年自立教育教材和免費線上心理諮詢服務,希望學員能善用這些資源,幫助更多需要的年輕夥伴。

學員正向回饋體現自立照護專訓的辦理目標

活動結束後,多位學員表達對此次工作坊的感謝與收穫。一位家長表示:「這樣的平台能夠有效促進對拒學問題的認識和解決。」另一位則提到:「我對於孩子不在傳統校園中上課仍有其他可行的學習管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學員普遍認為,此次活動讓他們更清楚地了解如何支持自己或身邊孩子在拒絕傳統教育後找到合適的新路徑。一名社工表示:「非常棒的一場講座,希望未來能有更多類似活動。」

持續深耕與串聯資源為拒學生打造更好未來

青立會與Only實驗教育合作舉辦第四場青少年生涯發展工作坊,不僅提供一個跨領域交流的平台,也讓參與者深入思考如何更好地支持拒學生及其家庭。在這個充滿挑戰與機遇的新時代,我們需要共同努力,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和自立發展。隨著社會對於教育模式的不斷探索,青立會將戮力爭取資源辦理更多與拒學生陪伴支持相關的工作坊,讓家長、師長與青少年一起找尋他們喜歡且有意義的更好未來!

本場次課程簡報

本場次活動影片

我要捐款
回到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