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是青立會與Only實驗教育「拒學少年轉自學到自立實踐指南:量身打造青少年生涯發展系列工作坊」最後一場活動。本場次聚焦在自學狀況報告書教學實作、如何在地方創生計畫與公眾募資平台上爭取更多學習資源,並有二位拒學生家長和一位社工提供自身經驗,由Only實驗教育創辦人──蕭典義老師示範服務歷程。青立會陳旺德研發長則闡述組織將於2025年發展的計畫,希冀串聯橫向資源進入學校輔導體系,為高關懷學子創造新的正向發展契機。
李昭瑢老師:教育創新──學習內容如何與生命連結
首先,台灣家長教育聯盟李昭瑢秘書長建議家長在教學內容中融入生活經驗,盡量從生活中舉例子,讓同學有感同身受的教學方式,才能產生有溫度的自學狀況報告書。李老師指出,學生學習語文的目的在於:1. 看得懂規則,避免犯規。2. 了解意見,避免溝通障礙。3. 身歷其境,從更多生命中學習。4. 能以理直氣和方式將想法表達清楚。
課程都要回到學生的身上、跟生活有連結,才會有趣、有感。以學習語文為例,教學的目的是什麼,是讓學生學會修辭嗎?考試成績也是重要,因為學生成績反映教師教學成效。除了掌握字詞、修辭的意義,探究文章背後的社會意涵則有和學生深入討論、加強自我連結的力量。因而,李老師除了和學生討論文章字詞內容、了解歷史事件背景,更邀請學生思辨每篇文章所體現的社會意涵。譬如從《大同與小康》中和學生討論社會福利制度;從《桃花源記》討論理想與現實;從《虯髯客傳》中討論我的命運由誰來決定?每一段文字都要回到學生身上,才能有所連結,並進一步思考如果是自己會怎麼實踐心中理想。
李老師以蘇軾為例,他的一生遭受貶官,如同從彰化縣縣長,被貶到澎湖縣警察局局長。回顧生命寫下《定風坡》:「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表達作者對過去艱難時光的反思,並強調在經歷風雨後的豁達與平靜。在困頓中接受生活的一切變化,顯現出蘇軾面對人生挫折的超然態度。
從國文也可以學習公民議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透過社會新聞事件思辨隱私權和知情權之間的關係。李秘書長舉新北市性侵猥褻案的例子,除了讓學生針對報導內容文字敏感覺察是否有渲染、主觀定調之嫌,更深入討論隱私權和公眾知情權的爭議,兒少最佳利益如何實踐,公眾的知情權是否能凌駕於兒少權益?延伸討論的議題可以包含保護受害者、兒權、人權、社會正義(或者能否有私刑正義)、大眾知情權等,李老師以Slido和學員互動,讓議題探討更生動、有趣。
李老師舉楚軍夜擊的例子:項羽真的在西元前208年活埋20多萬名秦軍士兵嗎?歷史上最著名的飯局《鴻門宴》,若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帶入,身為不同的歷史角色的學生會有什麼不一樣的解讀?語文學習沒有停留在字句解釋,而是更進一步討論真實的社會情境與關係,提出自己的感受、想法、反思。不只是知識學習,更是一種能力培養。
李老師提醒,師長的接納、肯定及鼓勵非常重要,學習的內容放在討論、互動、調整、練習,讓學生知道可以嘗試用不同的觀點了解議題。每個討論的議題,家長和師長會需要事先準備,讓議題跟學生的生活、生命、生涯有連結,學習才有溫度與成效。
劉緒宇老師:地方創生與社會連結──從教育走向未來
第二場由Only實驗教育劉緒宇老師介紹地方創生意涵與多元社區資源爭取的實務方法。地方創生是國家發展的戰略計畫,透過部會資源整合運用、地方品牌創立來帶動地方就業的機會,結合地方人文與風情帶動產業發展。實務工作者需要和學生一起清楚定義地方問題,再用具體的方式實踐。劉老師表示,在社區、公部門裡都有許多適合的資源可以提供利用,學生可以從身旁的人物、地區、產業中找到出路。
劉老師介紹結合社區資源與地方創生的教學方式,製作以學生興趣中心設計自學計畫書,在過程中結合地方資源,以個人興趣與能力為基礎,為學生搭建舞台。劉老師提到一個問題:「為什麼我們受教育的過程,會越來越遠離家鄉?」我們對自己的家鄉有什麼了解?透過公益計畫申請,自學生可以了解原來有其他人的存在,地方有很多獎項、獎金可以申請,這些都可以支持他們的學習計畫。
志工可成特選敲門磚!實驗教育、境外學生、弱勢生、自學生享有優先錄取機會!
從地方性到全國性自學報告、學習歷程檔案、特殊選才,證照、志工服務、相關專業都是加分。一個服務計畫至少經歷六個流程:需求評估、撰寫計畫、教案設計、行前培訓、服務執行及反思檢討。一個實踐計畫需要連結多個資源連結、牽涉多重利害關係人,串聯的過程與結果,有不同組織相互檢核、支持。
但是,如果沒有經濟資源,要如何開展公益活動呢?首先必須了解:你想解決是個人問題?還是社會發生的問題?青發署的青年志工自組團隊參與志工行動計畫提供一條自立門路。
一般型服務方案:年齡15-35歲,(含)6人以上組隊,服務12小時以上,進行提案,最高可獲3萬元行動基金。若是深耕型服務方案,向青年志工中心申請,36小時持續服務,可獲3到10萬獎勵金。建議可以從一般型開始申請,在不虧本的情況下進行嘗試與練習。劉老師當時申請計畫支持一個金融學習團隊,在執行過程中和在地資源與人脈有更深地連結與理解,劉老師認為地方創生計畫是一個「善循環」模式。由於自學生多在家學習,很容易落入封閉學習模式,透過公益活動和他人連結,能進一步學習團體合作的工作型態,同時,在高中這個階段有許多獎項可以申請,透過參賽也可以和更多組織與夥伴產生聯繫。
學生可以從各種競賽開始練功,過程中每個環節都是學習歷程檔案,社區每項資源和活動跟每個科目都有關聯。劉老師建議除了公家資源外(青年發展署),也可以善用群眾募資平台(例如:嘖嘖集資/紅龜/Lifund)。最後,提醒申請計畫前確認學生喜歡的議題,再串聯學科,搭配學生的特質與動機開展計畫。
蕭典義老師:拒學轉自學──為下一代教育,多機構合作、不斷思辨及行動
第三場由Only實驗教育創辦人──蕭典義老師專講,探討實驗教育如何成為拒學生解方。透過第一階段針對個案「生涯規劃」、「社會創業」、「家庭重塑」,第二階段針對拒學市場痛點提出解方,並發揮社會影響力(25%盈餘投入社會使命,符合SDGs 4、8、10)。第三階段秉持教育理念「天賦自由、適性揚才;接納唯一(自己),自然第一」,讓學生發揮影響力及財務經營能力,從玩中學進行生涯探索與生涯規畫輔導,透過生命設計經營人生。
個人自學的成功要件是「有趣、有效、省時、平價」。每個人的特質狀態都不一樣,充分了解學生興趣、價值觀、優勢及潛力才能找到適合的發展方向;同時,了解大學各學群和職業的特性,探索未來可能的工作機會和發展路徑,可以增進對職涯的認識,深入了解自己的興趣和強項,可以掌握重要關鍵能力,在生涯發展中抓住機會,應對挑戰。
在自我探索面向,以阿德勒心理取向生命設計諮詢,回顧個人的早年生活經驗及家庭與文化背景;談論生命中的英雄、喜愛的節目、座右銘及心理測驗等;對於自身生涯故事的反思;探討性別、家庭及個人生涯抉擇之關聯;整合自己的生命故事,展望未來;藉由催化個體擁有安全感並能與他人連結,感到有能力、有價值及意義,並在失敗或挫折中感到有勇氣。
阿德勒心理學者Mark Savickas,是「生涯建構論」發明者,基於「自我即作者」,主張以全方位考量人終身和多元生態環境互動的生命故事為主軸,由諮詢者和受諮詢者共同探索其生命風格主題和優勢,強調個體的調適力、對生命角色轉移的辨識力、改變的行動力,以及活化個人生命價值觀的意念,重新導向生命故事的再創作,一同創造永續生命的行動地圖。
在最後,蕭老師舉例Only實驗教育某學生的實踐成果,在介入一年後,自學生的情緒穩定度上升、憂鬱情緒下降,同時,學習動機提升,家庭關係也獲得改善。蕭老師提醒,拒學轉自學是一個複雜的問題,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才能解決。首先家長必須改變觀念──拒學只是拒絕去學校,不是拒絕學習。家長能從自身開始改變,改善親子關係及提升親子溝通效能。同時,必須因材施教,自學課程應該以學生興趣為中心來規劃,不宜將學校傳統升學體制那套運用在拒學生身上。只要用對方法,就可以找回學生的學習動機。
青立會的新展望:聚焦高關懷學子的全人陪伴
最後,青立會研發長陳旺德報告青立會即將開展北北基桃高中職校二級處遇培力計畫(二級預防、介入性輔導)。在不久的未來,青立會將與各校輔導室聯繫,針對各校15到20歲高關懷學子提供自立培力計畫,為期6個月。服務對象為在校期間曾接受介入性輔導或處遇性輔導的學生,或是未接受任何輔導,但學校老師推薦有需求的學生,以20名學生為原則。陳研發長邀請有興趣的高中職校輔導老師可以留下聯繫方式,未來有機會進一步展開多元合作。
此次工作坊不僅提供實用工具和技巧,也讓參與者深刻理解到拒學問題的複雜性。青立會與Only實驗教育透過工作坊促進家長、教師、公私立多機構工作人員之間的交流,共同探索如何更有效地支持拒學生正向自立道路的解方。在未來,青立會將持續推動服務拒學生的計畫,希冀助力他們在自我探索和生涯發展方面有所成長,藉此持續邀請大家成為創造「善循環」社會的重要貴人。
✨本場次課程簡報
✨本場次活動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