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臉書分享 line分享 推特分享 微博分享 複製網址

【活動報導】青立會自立教育宣導 29

編織情緒、靜心對話——青立會X鄭翔好心理師《織心靜心》工作坊

自我介紹 編織手做1 編織手做2 編織手做3 情緒卡 悠遊卡贊助禮品1 悠遊卡贊助禮品2 悠遊卡贊助禮品2 大合照 講師合照

主體性出發:從自製名牌開始的「我」的設計
4月9日,青立會攜手台北市職人町專班,邀請旭立心理諮商中心、點心語心諮商所、情緒成長同協空間的鄭翔好心理師,帶來一場融合創作與情緒探索的《織心靜心》自立教育工作坊。開場活動看似簡單:設計一張自己的名牌、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稱呼,卻傳遞出「我可以決定我如何被看見」的強烈訊號,奠定了主體性與心理安全的基礎。

編織靜心:當創作成為一種內在安頓
工作坊的第一階段,心理師引導學員進入「織心靜心」的概念。編織,不只是手作技藝,更是一種內觀練習:在一針一線間練習節奏、秩序與耐心。隨著心跳與呼吸放慢,讓學員經驗如同正念冥想般的「內觀之流」,使紛亂思緒慢慢沉澱、心緒平穩。這是一場與自己心靈對話的過程,也是自我照顧與再出發的力量儲備。

更重要的是,編織也象徵著創造——學員不只是完成一件作品,而是在其中練習掌控、發掘美感、體驗成就及重建自信。這些都是對青少年極其重要的心理素養。

動手操作: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創作者
第二階段進入實作,學員依照鉤針圖示與步驟,選擇製作方形杯墊或小背袋。過程中,學員自然分流為三種層級:從需要大量協助的初學者,到能獨立完成、甚至反過來協助他人的熟手。

其中,一位首次接觸編織的男同學小豪,不僅快速上手,還主動擔任起「小老師」角色,幫助其他學員克服卡關問題。他的舉動,帶動了場內正向循環的能量,也顯示出當學習經驗充滿心理安全感,青少年具備強大的同理心與協作能力。

另一對中途加入的情侶檔,女學員展現驚人理解力與執行力,甚至協助男友完成作品。而熟手學員挑戰難度更高的小背袋作品,在老師的引導下穩穩前進,展現自律與專注的力量。

情緒深掘:從編織手作到內在對話
活動的第三階段,心理師引導學員更深刻地面對自己。從壓力量表檢測出發,到具體描繪自己在生活中感受到的壓力反應與壓力來源。身體的不適、家庭關係、過往創傷的陰影,都在這個環節中被誠實地表達出來。

令人動容的是,一位男學員提到,自己出身單親家庭,看著媽媽辛苦工作,雖然想要分擔、想成為一個有責任感的人,但現實卻讓他深陷「想做卻做不到」的內在拉扯,這份無力與自我期待的失衡,成為沉重壓力的來源。他的分享讓現場氣氛一度凝重,卻也喚起了彼此的理解與共感。

最後,心理師透過情緒卡片邀請學員總結今日心情:從「不知所措」、「想放棄」到「成就感」、「還想再做一次」,情緒的流動與覺察,正是成長的歷程本身。

成效回饋:高參與、高評價
從活動問卷中可以看見,學員對於心理師與教材設計都給予高達96%的滿意度。不僅樂於參與,也願意主動使用青立會提供的教材資源,顯見這場工作坊在心理、技藝及社會連結三方面都獲得實質成效。

感謝支持:讓自立教育不只是理念,更是行動
本次活動特別感謝悠遊卡公司提供造型悠遊卡作為參與回饋,讓學員在創作與成長之餘,感受到來自社會的肯定與鼓勵。每一場教育行動的背後,都需要跨界合作的支持。青立會將持續為青少年打造一個能夠實踐自立、彼此扶持的學習環境。

青立會觀點:從一根鉤針,看見青少年潛藏的力量
《織心靜心》工作坊不只是靜心與手作的結合,它更是一場「自我設計」的演練。在編織之中,學員練習「慢」下來,面對自己、面對情緒;在挫折與卡關中,學習如何尋求協助、陪伴他人;在分享與回饋中,學會表達與理解。

青立會相信,每一位青少年都具備成為自我生命設計師的潛能。而教育的責任,不只是給工具、給答案,更是創造一個讓他們可以失敗、可以摸索、可以重新站起來的空間。這場工作坊,正是一個範例:讓創作成為情緒出口,使傾聽與分享成為彼此支持的橋樑。

我要捐款
回到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