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教育場域中,「拒學」仍常被視為學生的問題行為,而非一個求援訊號。2025年7月26日,青少年自立發展社會福利基金會(青立會)與Only實驗教育再次攜手合作,於中華育幼機構兒童關懷協會(CCSA)台中工作站辦理【拒學×自學×自立:打造青少年生涯發展系列親師工作坊】台中場。這場工作坊邀集33位專業講者與在地教育者、家長共同探討,如何在拒學陰影下,找回青少年的學習意願與生活動力,並以系統合作為核心,推動自立教育的實踐。
為什麼孩子拒學?不是不想學,而是太痛了
活動首場由高雄師範大學諮商心理與復健諮商研究所刑志彬所長揭開序幕。他指出,拒學不該只是被視為一種行為偏差,而是青少年發出的求援訊號——背後往往藏著心理創傷、家庭壓力及教育體制的多重壓力。
他提到:「現在的教育太過競爭,孩子總是在比較中看見自己的不足。久而久之,他們對自己說:『我這樣就好了。』於是失去了努力的動力。」
在他多年輔導經驗中,從有心理議題的母親將家中窗戶和牆壁貼滿黑膠帶禁錮孩子生活空間的氛圍、青少年深夜沉迷網路逃避現實無助,到升學型高中學生面臨高風險的自傷或自殺傾向,他細緻描繪出台灣青少年所面對的「集體疼痛」:憂鬱、焦慮、孤獨,以及被家庭與體制期待壓得喘不過氣的無助感。
刑所長最後總結,拒學現象往往交織三個層面因素:
1. 學生個體:學習動機低落、焦慮、情緒困擾與生理症狀。
2. 親職關係:父母的完美主義與高度期待造成心理負擔。
3. 家庭資源:生活環境是否能提供穩定、安全與支持。
若想協助拒學生,任何一個層面都不能忽視,也無法單靠任一方面介入就解決——必須看見孩子身後所處的整體生態系統。
一場對話的修復:從責備轉向理解
教育,不是比較與責罵,而是願意一起面對慌張不安、一起學習對話的旅程。曾任國中國文老師,現為台中親職教育講師顏振寧老師,以自身經驗溫柔提醒在場家長與教師:「當孩子願意開口說話時,就是轉變的契機。」他鼓勵家長卸下完美父母的包袱,用誠實與脆弱與孩子同行;也提醒教師避免在憤怒中貼標籤,「每一句評價,都是孩子內化的形象。」
從自學到自立:興趣是孩子重返世界的入口
Only實驗教育社會企業創辦人蕭典義老師,以青少年的生涯發展與家庭系統觀點切入,提出「自學生活設計」三階段策略:首先從探索興趣出發,引導孩子掌握身心靈平衡的生活節奏;進而培養孩子自信與自主性;最終回到家庭脈絡,重建親子間的信任與支持網絡,讓孩子重新啟動對生活與學習的動力。
在工作坊中,蕭老師與妻子余莉瑩老師一同帶領學員操作《尋嘗日:生活興趣探索卡》,透過具體的教具實作,示範如何從日常出發,引導孩子為自己規劃生涯藍圖。這讓現場學員理解——陪伴孩子,不是強迫學習,而是協助他們在探索中,找到方向與自信。
講座也邀請實際使用資源的家長與自學生現身分享,讓大家看見「用對方法,拒學生也能走出自己的路」。一位家長分享,孩子曾因遲到與社交焦慮難以上學,雖然成績優異,卻沒有起床的動力。接觸Only之後,她參加家長團體,發現自己並不孤單,這份「被理解的療癒」讓她穩住了情緒,也找回了與孩子的連結。參與一對一親子共學後,母子間有了更多共同話題,她體悟到:「陪伴不是推著孩子往前走,而是成為讓他乘涼、歇息的那棵樹。」
自學生林佩蓁也分享自己從國二開始拒學,休學兩年後接觸Only,展開自學之路。他說:「我一開始並不常上課,但每次出現,老師問的都是『有沒有睡飽?有沒有吃好?』這種關心讓我很窩心。」逐漸地,她找回自己的節奏,也開啟了公共參與之路——參與公視《青春發言人》採訪、台中市女性議題競賽,今年再次以「青少年照顧者」身份被採訪,持續在探索、療癒、行動的道路上前行。
然而,蕭老師也提醒,仍有許多青少年因心理議題而苦無資源協助,尤其中低收入家庭面臨心理諮商費用高昂、服務取得困難等挑戰。因此,他倡議推動「社會企業型心理諮商平台」,讓心理照顧從昂貴資源轉為可近、普及、平等的基礎支持,真正回應每個家庭與孩子的需要。
拒學不是終點,而是人生轉向的起點
台中市教育局學生輔導諮商中心屯區分中心鍾宛蓉督導以諮商中心督導角度,分析拒學生常見心理健康議題,如社交恐懼、家庭失序、被霸凌經驗等,並強調「系統合作」是支持拒學生的關鍵。她指出,單一學校、單一專業難以承擔整體復學與生涯支持的任務,必須透過跨機構、跨專業整合資源,才能讓孩子找到回歸社會的安全通道。
她提醒:「每一個孩子都值得支持,不管他目前躺在床上、還是正在自學,只要有大人願意靠近、傾聽、陪伴,拒學就有可能是轉機。」
從結構到行動:打造支持青少年自立的系統性力量
青立會陳旺德研發長,於工作坊中特別分享了台灣青少年在結構環境中的多重處境,並指出:「當我們談拒學、談自立,其實都不能脫離青少年所處的社會脈絡與成長環境。」他回顧青立會的創辦歷程,從中華育幼機構兒童關懷協會(CCSA)深耕困境青少年的自立服務經驗出發,於四年前正式創建青立會,積極推展以學校、社區、家庭為對象的「自立教育」觀念與實踐。
陳研發長進一步指出,自立教育並非單一教材或課程,而是一種整合心理發展與社會支持的系統性設計。他融合了青少年正向發展理論、生態系統理論、神經多樣性觀點、創傷知情視角、生活導師模式,並凝練出「青少年正向自立之七大發展歷程」:設立目標、有正向成人支持、實踐嘗試與鍛鍊、從挫敗中再起、完成並肯定自我、學習珍惜與感恩,最終走向回饋與服務。
在這樣的自立歷程中,青少年需要發掘與培養五大優勢資產:自我認同、良師益友、目標願景、知行合一及感恩服務;而成人社會則有責任建構與提供五項生態資產:安全感、信任關係、實質支持、合作網絡及自主空間。
最後,他也介紹青立會目前提供的多元資源與服務平台,包括:自立教育宣導講座、親師工作坊、說說Bar! Line專線諮詢、Podcast《窩是什麼東西?》、青少年自立教育影片、15門課程的教材電子書與懶人包、青少年就業培力計畫等,並強調青立會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成為跨領域、跨系統的橋樑與對話平台,以「照護邏輯」為核心,支持每一位青少年走上正向自立之路。
學員回饋:我們都在尋找更溫柔、貼近且有用的教育方法
工作坊開放問答與討論,現場學員反應熱烈,反映出現場不只是專業知能的傳遞,更是許多父母與教育者「彼此療癒、彼此理解」的時刻。有學員提問:「刑老師剛剛舉例,有從事性交易少女表達她月入三十萬,為什麼還要在學校讀書受苦,工作者如何回應?」刑師以不落入邏輯爭辯的方式,坦率回應少女,工作者的具體擔心與價值思辨,但同時告訴在座學員:「我們能做的不是贏過孩子的想法,而是留下可以被記得的關係與努力,讓孩子在某一天回頭看見。」
本次活動超過九成學員對講師與教材給予高度肯定,並有85%以上自評獲得良好學習成效。更有學員動容表示:「謝謝這個社會有您們,讓我們不再覺得只有自己在面對。」
結語:打造青少年正向自立社會,需要你我一起參與
青立會長期關注13至23歲青少年的生涯發展與自立歷程,透過拒學議題工作坊,不只是提供家長與教師理解與實作工具,更深化社會對「自立」的整體性理解——自立,不是單一個人的努力,而是需要學校、家庭、社會共同支撐的系統工程。
拒學的孩子沒有錯,他們只是更早察覺這個世界不夠溫柔。我們每一位大人,都有機會成為讓他重新相信世界的那個人。
工作坊課程簡報
附註:
如需引述或二次使用本文,請註明出處為「青少年自立發展社會福利基金會」。
若欲合作辦理相關活動,歡迎來信/致電洽詢:陳旺德研發長 wonderchen@childrenhome.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