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臉書分享 line分享 推特分享 微博分享 複製網址

【活動報導】青立會 × Only 實驗教育「拒學×自學×自立」高雄第1場親師工作坊

拒學背後的契機 為孩子點亮自立的光

高雄教師職業工會任懷鳴主任專講 Only實驗教育蕭典義創辦人專講 屏科大技職教育研究所張碧如副教授專講 學員認真聽講與互動 Only實驗教育團隊引導學員玩興趣探索牌卡 岡山國中徐東弘校長專講 青立會陳旺德研發長專講 講師和學員大合照1 講師和學員大合照2

當拒學不再只是焦慮與無助的代名詞,而成為孩子探索人生的契機——2025年8月9日,青立會與Only實驗教育攜手,在高雄教師會舉辦【拒學×自學×自立:打造青少年生涯發展系列親師工作坊】高雄首場活動。現場匯聚7位專家學者與36位在地教育者、家長,從法律制度、教育理念到學校實務,深入探討「拒學」背後的困境與可能,並共同尋找以系統合作、尊重差異、開啟孩子生涯探索之路的解方。

打開教育的另一扇門:實驗教育的法律與機會

高雄教師職業工會政策中心主任任懷鳴老師,首先梳理《高級中等以下教育階段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說明個人、團體及機構型實驗教育的申請流程與保障條款。他強調,這條途徑不受成績門檻限制,地方政府也必須提供制式申請表與指引,保障學生與家長的選擇權。對陷入拒學困境的家庭而言,這不只是冰冷的法條,而是一張重新設計學習旅程的「通行證」。

從拒學到自立:生命支持系統的建立

Only實驗教育創辦人蕭典義老師,用「平價奢華」形容自學的價值。他指出,拒學並非孩子生涯的終點,自學是一條更寬廣且富創意的路。他與團隊引導孩子運用興趣探索牌卡撰寫自學計畫,把時間投入生涯探索與目標設定,為未來奠基。他引用現實治療學派的MLP+2F(Money、Love、Power、Free & Fun)框架,提醒只有在「先活著、健康活著、身心平衡活著」的基礎上,才有可能真正邁向自立。

教育去中心化:與孩子共走的彈性路徑

屏科大副教授張碧如老師以後現代主義觀點指出,教育應尊重差異、鼓勵批判思考,並在15至20歲的黃金探索期給孩子犯錯與自主決定的空間。她提醒,父母的態度深刻影響孩子的自我評價,過度期待或情緒勒索都可能適得其反。張老師以「邊走邊修」形容實驗教育精神——不是一次到位的計畫,而是陪伴、尊重與傾聽,共同探索孩子的獨特道路。

體制內的突破:拒學轉自學的學校行動

高雄市岡山國中徐東弘校長分享學校支持拒學生轉向自學的經驗。他認為,拒學生並非落後者,而是走在時代前端、挑戰體制的人,只是處境艱辛。岡山國中透過跨處室協作、細膩溝通與多層次支持,協助學生完成自學計畫。他直言,這不只是包容,更是平等對話與資源串連,幫助孩子穿越體制、開創天地。

從自學到自立:未來核心能力的養成

青立會研發長陳旺德以2025年世界經濟論壇最新《未來就業報告》為引言,指出2030年的九項核心技能——韌性、彈性與敏捷、好奇心與終身學習、領導力與社會影響、動機與自我覺察、同理心與積極聆聽、創新思維、系統思維、分析思維——是人工智慧難以取代的人類優勢,也是自立教育的核心。

他強調,「自學到自立」並非教材或單一課程,而是一種整合心理發展與社會支持的系統性設計,融合青少年正向發展理論、生態系統理論、神經多樣性觀點、創傷知情視角與生活導師模式,並凝練出「青少年正向自立之七大發展歷程」:
1. 設立目標、克服挑戰
2. 擁有正向成人支持
3. 實踐、嘗試與鍛鍊
4. 從挫敗中再起
5. 完成並肯定自我
6. 學習珍惜與感恩
7. 最終走向回饋與服務

在此過程中,青少年需累積五大優勢資產(自我認同、良師益友、目標願景、知行合一、感恩服務),而成人社會則需提供五項生態資產(安全感、信任關係、實質支持、合作網絡、自主空間)。唯有雙向共建,生命基石才穩固有力。

他也介紹青立會的多元資源——從自立教育講座、親師工作坊、說說Bar! Line專線、Podcast《窩是什麼東西?》、自立教育影片、15門課程教材電子書與懶人包,到青少年就業培力計畫——以「照護邏輯」串連跨領域專業,為每位青少年搭建通往正向自立的橋樑。

現場的回響與延伸的盼望

本場工作坊的滿意度極高——教材與講師滿意度達94%、自評學習成效92%,並有100%意願持續使用青立會資源。許多參與者回饋,深刻感受到「生命影響生命」的力量,並希望將理念擴散至更多社群,讓更多孩子被接住、被看見。

這一天,不僅是專業交流,更是一場教育願景與行動策略的匯聚。拒學,可以是自學與自立的起點;而當社會、學校與家庭並肩同行,每個孩子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光,走向自由且有力量的人生。青立會,將持續與你同行。

0809工作坊課程簡報

0809工作坊課程影片

如需引述或二次使用本文,請註明出處為「青少年自立發展社會福利基金會」。

若欲合作辦理相關活動,歡迎來信/致電洽詢:陳旺德研發長 wonderchen@childrenhome.org.tw

我要捐款
回到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