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學不分階級:孩子需要的支持遠比想像複雜
「拒學」已不再是少數家庭的孤立問題。它跨越了社經階層,無論富裕或弱勢,都可能發生。然而,在困境家庭中,拒學往往伴隨焦慮、憂鬱、家庭衝突與經濟脆弱等交織挑戰,更凸顯社會必須集思廣益,共同提出有效解方。
2025年8月30日,青立會攜手Only實驗教育,在高雄教師會舉辦【拒學×自學×自立:打造青少年生涯發展系列親師工作坊】第二場活動。現場聚集10位專家學者與23位教育工作者、家長及助人工作者,從社會情緒學習(SEL)、心理健康、家庭互動,到自學與自立教育精神,共同探討拒學生的身心困境與社會支持。
校園現場的警訊:SEL成為迫切的教育解方
高雄教師會副理事長董書攸老師以「被低估的社會情緒學習」為題,直指校園安全事件頻傳的根源。從霸凌、校園暴力到學生自傷,台灣教育體系長期停留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應急模式。董老師指出,SEL五大素養——自我覺察、自我管理、社會覺察、人際關係與負責任的決定——不僅是孩子學會相處的基礎,更是預防心理困境的關鍵。
她提醒,SEL需要從教室、學校延伸到家庭與社區,成為全民共同實踐的教育文化。2025年是教育部推動SEL的元年,他呼籲各界攜手,打造更有利師生共好的情緒支持環境。
拒學生的內心風景:心理困境與家庭糾結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刑志彬副教授剖析拒學背後的心理與環境因素:焦慮、憂鬱、自傷、自尊低落、身體疼痛……這些症狀往往同時出現。當孩子被困在痛苦中,家庭也陷入焦慮與衝突。
他特別強調,拒學不是單一問題,而是「交織困境」:個人特質、親職互動與家庭資源彼此糾纏。這意味著,支持拒學生不能只靠單一專業,而需教育、心理、社會多方協作,才能形成完整支持網絡。
自學的契機:陪伴讓孩子慢慢愛自己
Only實驗教育創辦人蕭典義以陪伴兒子的故事感性分享。兒子曾因拒學長時間宅在家中,體重直飆120公斤,自我否定到不愛自己。但在長期陪伴與自學歷程中,他慢慢走出陰霾,重新找到自信,最後成功進入大學,目前在台灣知名企業印度分公司工作,開啟人生精采篇章。
「家是孩子永遠的避風港。」這句母親的話,道出了陪伴的力量。Only實驗教育以「做自己、愛自己、找自己的步調」為信念,讓孩子即便不上傳統學校,也能透過自學找到方向,開拓多元的未來。
座談交流:多元視角映照拒學現象
在隨後的座談會中,與談者們從不同角度補充了拒學的複雜面貌。自學生家長任懷鳴回憶孩子曾整個上午把自己困在廁所,直到理解他是高敏感特質,才逐步找到合適的自學計畫與未來方向,最終選擇電玩音效設計作為專業,走出屬於自己的道路。
徐東弘校長則從教育體制與腦科學的觀點指出,男孩比女孩發展晚兩年,因而在拒學議題上更為脆弱。他提出「慢學」與SEL的重要性,並提醒Alpha世代深陷智慧型手機、容貌焦慮與比較文化,更需要學習批判思考與創造性思維,才能建構健全的自我知識。
鳳山區中正國小校長彭連煥以自身求學經驗呼應,坦言即使是教育工作者的家庭,也可能面臨孩子拒學的挑戰,凸顯這是普遍而非例外的現象。最後,蕭典義再次強調,比起追逐「第一名」,更重要的是陪伴孩子找到「唯一」──屬於他們自己、獨一無二的道路。
青立會的呼籲:建構跨界支持的生態系統
從專家分析到親身故事,這場工作坊展現了拒學議題的複雜與多元。學員的回饋也印證了這份努力:教材滿意度100%、講師滿意度90%、自學評估95%。許多家長感謝「有人願意為孩子付出、陪伴」,期待下一代能真正活出自我。
青立會再次呼籲:拒學生需要的不只是同情,而是行動。學校、家庭、社區與政府必須攜手合作,為孩子建構友善支持的生態系統。而自立教育正是其中關鍵的解方。我們相信,每一個孩子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未來。
0830工作坊課程簡報
如需引述或二次使用本文,請註明出處為「青少年自立發展社會福利基金會」。
若欲合作辦理相關活動,歡迎來信/致電洽詢:陳旺德研發長 wonderchen@childrenhome.org.tw